學童自殺|教育局:今年錄得31宗學生疑自殺亡 醫生拆解自殺7大警號
發布時間: 2023/12/06 18:51
最後更新: 2023/12/06 18:52
本港學童自殺事件頻現,教育局今日(6日)公布,今年首11個月,全港中小學共匯報了31宗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,比過去5年每年14至25宗不等為多。她估計,個案數目上升與疫情及復常後,學生需要面臨較大挑戰所影響。對於學童自殺的現象,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曾接受訪問指,學童選擇輕生前有機會出現7大徵兆,呼籲家長及校方可多加留意。
最新影片
教育局:將在中學推行3層應急機制
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今日回覆立法會議員書面質詢時指,全港中小學過去5年(2018-2022年)所匯報的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,分別為14、23、21、25及25宗,而今年首11個月的數字已達31宗。她估計數字上升的現象與學生在疫情期間及復常後,需面臨較大挑戰所影響。
局方沒有向學校收集或備存學生企圖自殺個案,或學生就情緒及精神困擾問題求助的統計數字;亦沒有就懷疑自殺身亡學生的個案,向學校或家人收集學生的病歷。至於大學方面,教育局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(教資會)秘書處則沒有備存相關數字。
局方指,已在中小學推行「全校參與」的模式和跨專業協作,為學生提供輔導和支援服務;本月至下月亦會在中學推行以學校為本的3層應急機制,及早識別和支援高風險學生。局方強調,會協助校方在「普及性」、「選擇性」和「針對性」三個層面,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,以及加強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。
局方過去3個學年共接獲3宗與學業壓力有關的家長投訴,涉及家課及升留級的安排。局方已聯絡學校及要求調查,並為學校提供專業意見及支援,協助持續改善和發展。
蔡若蓮:家課「質」比「量」重要
蔡若蓮強調,局方一直關注學校的課業安排,重申家課的「質」比「量」重要,籲校方應持續審視校本評估和課業政策,避免過量、無意義和機械式的抄寫或操練,探討以其他的評估模式,代替傳統的紙筆評估,減少默書和測考次數或取消個別年級的學期考試,讓學生有足夠的休息、玩耍、娛樂和個人成長的空間。
醫務衞生局今日亦公布,上年度約有1810名18歲以下患者在醫管局確診抑鬱症,惟並無備存患抑鬱症而自殺的青少年統計數字。局方表示,會加強對特定群組,如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支援及診治服務,以合乎病人需要。
學童自殺7大徵兆
精神科專科樂芷穎醫生曾接受訪問指,學童自殺現象其實一直存在,常見的原因包括學業壓力,特別是升中、高中選科、公開試等高危時間,因為學童在這些階段所面對的壓力會相對多,來源可能來自家長的期望、校方催谷成績的傾向或者學童對自己學業的要求。
她指出,學童在選擇輕生前有機會出現以下7大徵兆,呼籲家長及校方可多加留意:
家長處理方法
如發現學童出現上述徵兆,樂芷穎醫生建議家長、老師等身邊人應首先與學童展開開放性溝通,避免過度反應而迫使學童一下子道出所有困擾的煩惱,甚至責備對方沒向家長坦白心聲,因為此舉有機會引發反效果。家長應透過積極的聆聽,讓學童在安全的地方盡情分享其感受。同時應尋求社工、醫護人員等專業人士幫忙,再另外商討後續方案,包括是否需要安排學童即時入院等。
此外,家長亦應把家中的危險物品收好,包括藥物、利器等,如覺得學童情緒始終難以控制,應尋求醫生介入幫忙。如有即時危險,急症室其實亦有精神科的服務,坊間亦有不少組織提供心理健康的支援及熱線供參考。
要預防學童輕生,樂芷穎醫生建議家長應首先避免在學童面前與伴侶爭執,同時要定期與學童對話,切勿以為學童已長大,懂得獨立處理事情。但其實學童在青春期時,正踏入另一個脆弱的成長階段,其情緒會容易受到壓力而變化,但他們不想被家長密切地關顧。因此家長在這期間要懂得處理學童敏感的情緒,主要是多些開放性的聆聽,或者可多表達對他的支持,包括把自己「一直都在」的訊息傳達給對方。
學校方面,校方可多留意學童在校的表現,包括與同學的相處,成績改變的幅度等,亦可定期舉辦朋輩支援小組,觀察學童的情緒健康。同時家長與校方應通力合作,把對學童的觀察定期分享予對方,避免忽略了學童的情緒需要。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【ET Club會員積分獎賞計劃】用App換獎賞︰https://onelink.to/keyuqm